事實查核報告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談論病毒源頭,複述過往錯誤及誤導說法 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在談論病毒源頭時,提及美國德特里克堡實驗室事故及武漢軍運會,惟內容僅複述過往流傳的錯誤及誤導言論,未有提出新證據。
事實查核報告 報導指英政府建議「每星期其中一次浸浴改為淋浴」而非「七日沖一次涼」 《HKG報》及「芒向編輯部」宣稱英國政府呼籲「一星期沖一次涼」以節省能源,然而有關報導實際上指「每星期把其中一次浸浴改為淋浴」。
事實查核報告 網傳帖文引用不存在的《福布斯》報導稱杜魯多財富大增 社交媒體流傳帖文,宣稱《福布斯》報導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資產淨值在兩年內由1000萬美元增至3.85億美元,然而《福布斯》並無發表有關報導。
事實查核報告 報導錯誤詮釋實驗結果,「合成病毒傳染性為Omicron五倍」說法沒有根據 早前波士頓大學一項實驗引起爭議,有傳媒報導時指實驗中合成的病毒「傳染性是Omicron的5倍」,然而此說法並未準確反映實驗結果。
事實查核報告 波士頓大學病毒實驗惹爭議,報導標題稱「致死率80%」易令人誤解 有媒體報導指波士頓大學在實驗中合成了新的SARS-CoV-2病毒,並宣稱該病毒「致死率80%」,然而此數字來自使用小鼠進行的實驗,而且不適用於人類。
事實查核報告 網傳2018年舊文稱「近百位反疫苗自然療法醫師身亡」,說法並無根據 FB流傳帖文引用一篇2018年的舊文章,宣稱「近百位自然療法醫師離奇身亡」,並結合另一段質疑藥廠的影片暗示「疫情是假的」,然而有關說法並無事實根據。
事實查核報告 網傳帖文質疑《BBC》駐烏記者誇大危險,完整報導影片多次出現炮聲、躲避畫面 今年3月俄軍炮擊烏克蘭城市伊爾平,《BBC》駐烏克蘭記者鮑文當時報導居民撤離的情況,然而網絡流傳報導其中一個片段,錯誤宣稱他誇大危險情況甚至造假。
事實查核報告 《無綫》報導指《刺針》報告委員會主席曾稱「新冠病毒由美國實驗室洩漏」,曲解其言論立場 《無綫新聞》報導指醫學期刊《刺針》COVID-19委員會主席、經濟學家薩克斯曾表示相信引致COVID-19疫情的病毒「是由美國實驗室洩漏」,說法在網上流傳,然而這並未準確引述其言論,也未能反映其立場。
事實查核報告 網傳影片稱歐洲議會議員「爆2017年已測試新冠疫苗」,說法並無根據 網傳影片宣稱羅馬尼亞歐洲議會議員「爆出美國新冠疫苗早在2017年就做測試」,但該段影片僅得議員發問,未有莫德納代表回應片段,亦沒有證據顯示其說法成立。
事實查核報告 無頭盔太空人照片被質疑登月造假,實為訓練期間拍攝 Facebook上流傳一張三名太空人合照,相中三人並無配戴頭盔及面罩,有人以此質疑美國登月造假,惟該照片乃在地球上訓練期間拍攝,並非用作偽造登月證據。
事實查核報告 報導宣稱「MIT研究發現mRNA疫苗或破壞免疫系統」,忽略論文含多處錯誤 有媒體宣稱「MIT研究」發現mRNA疫苗或破壞天然免疫力,然而此說法僅為未經證實的假說,而且論文作者曾發表涉及疫苗的失實訊息,論文更有多處錯誤。
事實查核報告 網傳美國女生控告父母「未經同意生下自己」勝訴獲賠償,說法僅來自TikTok「諷刺帳戶」影片 網傳消息指美國有人控告父母未經同意生下自己勝訴,每月獲賠償5,000美元。然而有關說法僅來自當事人的TikTok自拍影片,而且帳戶介紹註明「諷刺帳戶」,說法並無事實根據。
事實查核報告 網傳訊息忽略數據限制,錯指《刺針》研究顯示「打針後免疫力下降」 網絡流傳帖文及影片,宣稱醫學期刊《刺針》一篇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8個月有效率會跌至負數,並推論接種疫苗者免疫力下降。惟有關訊息引用論文圖表時忽略推算數據的誤差範圍甚大,不足以作相關推論,研究作者亦表明其論文並不支持有關說法。
事實查核報告 《霍士》節目主持誤解數據,錯指《刺針》研究顯示長者打針半年後感染風險較高 《霍士新聞》節目主持人Tucker Carlson誤解一項《刺針》研究的數據,錯誤宣稱長者接種COVID-19疫苗後感染機率會增加80%。
事實查核報告 FB流傳「鄭麗琼被捕」圖片來自2020年報導 2022年8月,FB上流傳一張指「中西區區議會主席鄭麗琼被捕」的圖片,從留言判斷,不少人相信為近日發生的新聞。圖片實際上來自2020年3月《香港01》報導,有關帖文未有註明照片來自兩年前新聞,容易引起誤解。
事實查核報告 研究顯示「超加工食品」或增早死風險,報導強調「麵包及穀物早餐」易引誤解 有報導標題指「麵包和穀物早餐是超加工食品,研究揭日食一份增18%早死風險」,但內文未有解釋麵包和穀物早餐不一定是「超加工食品」,以及有關研究中這兩種食物僅佔數據一小部分,文章標題容易引起誤解。
事實查核報告 媒體引可疑Twitter帳戶宣稱「瑞典『環保少女』遭控通俄」,說法並無證據支持 近日有媒體報導及網絡帖文宣稱「瑞典『環保少女』遭控通俄」,然而其消息來源僅為一個不知名Twitter帳戶宣稱有瑞典社運人士要求調查,未有提供證據之餘,該帳戶亦有其他可疑之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