失實資訊有時候會以「傳媒報導」的包裝流傳,今次手記會講解這類訊息的特徵以及應對的方法。

Factcheck Lab在上月發佈的其中兩則查核報告均與「假冒媒體」相關:

第一宗個案涉及德國公營廣播機構《德國之聲》(Deutsche Welle,簡稱DW),網絡流絡一段附有其水印的英文影片,片段宣稱德國近半女學生同意以性服務換取金錢繳交學費,另有文字訊息轉述相近內容。《德國之聲》回覆我們的查詢時表示不曾製作相關內容,並指似乎是有未經授權者使用其標誌及影片設計來誤導觀眾。

另一宗個案則是有網絡訊息宣稱,俄羅斯媒體報導當地電視劇《美元即將崩潰》因盧布大跌而推遲。惟訊息來自一個戲仿俄羅斯國營媒體《衛星通訊社》(Sputnik)的帳號,並不可信。

《德國之聲》去年7月亦曾發佈文章指出,有網絡帖文假冒該機構及其他國際媒體如《BBC》及《CNN》等發佈虛假失實訊息,例如有假冒《德國之聲》的影片宣稱烏克蘭難民以女生裸照勒索當事人,其後被德國警方拘捕,但查證可見該影片格式風格與《德國之聲》有別,亦沒有媒體報導相關事件,屬虛假訊息。

文章提及,網絡過去曾流傳附載《BBC》水印的偽造新聞片段、假冒《CNN》的社交媒體帳號所發佈的帖文,亦有人虛構《CNN》新聞報導截圖以傳播錯誤訊息。綜合文章引述不同專家的說法,這手法試圖利用媒體以增加虛假訊息的可信性,另一方面亦會增加對媒體生態的不信任。

以下將介紹幾個應對宣稱來自「傳媒報導」訊息的手法。

對比官方帳號資訊

一般而言,這類虛假訊息會以文字引述為「傳媒報導」,抑或貼出附有相關媒體名稱、水印的社交媒體帖文、相片或影片,但並不會附上相關連結以供參考

第一步可利用流傳訊息的內容限定在相關傳媒網站作關鍵字搜尋,或可按訊息流傳的日期,直接瀏覽其網站,以查證新聞機構曾否發佈訊息。若查無結果,亦可透過傳媒機構的官網所列之連結前往其社交帳號再搜尋,此舉避免誤讀來自虛假或戲仿帳號的資料

以上文個案為例,經查證可見當時有關俄羅斯電視劇的消息來自一個X(前稱Twitter)帳號「@Sputnik_Not」,《衛星通訊社》設有針對不同語言及地區的X帳號,並在官網連出相關連結,但當中並沒有「@Sputnik_Not」。

翻查該帳號簡介,當時註明為「並非衛星新聞通訊社 」(Not the Sputnik news agency),僅發佈382則帖文,帳戶圖片及封面圖片則分別寫上「SPUTNIK NOT」及「WE'RE NOT TELLIN' THE UNTOLD」,已可判斷為戲仿帳號,並非《衛星通訊社》的官方資訊,但仍有傳媒及網絡帖文錯誤引述其帖文為「俄羅斯媒體報導」。

若遇到聲稱為傳媒機構社交媒體帖文的資訊,可仔細留意以下細節:

  • 官方網站有否相關社交媒體帳號的連結?與現時流傳的帳號是否一致?
  • 該社交帳號何時建立?有否獲得認證?
  • 過去所發佈的帖文與該傳媒機構的報導、言論及形象是否一致?

另外亦可嘗試聯絡媒體直接向對方求證曾否發佈相關資訊,確保未有接收錯誤訊息。

留意資料來源

據我們的觀察,此類失實訊息不會提供任何連結或資料來源,經搜尋後僅找到該訊息發佈者屬單一來源,沒有其他媒體報導相關資訊,甚至無法找到其他可信資料曾提及或可證明該說法。有時候,部分說法會刻意加上「某某媒體不會告訴你」或「隱瞞真相」等標註,一方面嘗試建立「掌握真相」的印象,另一方面可以迴避「無法找到其他來源」的質疑。

除了上述假冒特定媒體機構的情況外,部分失實資訊則源自模彷正規媒體但實屬諷刺、惡搞的「新聞網站」。過去Factcheck Lab曾發現網絡有人引述「Daily News Reported」「The Glorious American」的文章發佈訊息,但前者已註明為「一個虛構的諷刺報紙及喜劇網站」(fabricated satirical newspaper and comedy website),後者則曾自稱「假新聞刊物」(Fake News publication)及「諷刺內容刊物」(satire publication),並非可信來源。

讀者面對不同的資料來源時,可以先了解對方背景,確認訊息是來自真確的新聞網站,抑或屬模仿新聞而製作的內容。若日後需轉載任何非來自第一手的訊息,建議亦要盡量交代資料來源以便他人查證,例如該說法來自甚麼平台、何時開始由誰傳播,並附上相關連結,而非直接截圖或者以文字撮寫內容。

檢視訊息本身是否合理

在追溯資料來源以外,我們亦可透過檢視訊息本身是否合理以判斷其是否真確及可信。以《德國之聲》的兩個個案為例,流傳影片提及當地女學生的想法,並引述說法來自德國聯邦統計局的調查,但沒有具體交代相關背景,統計局何時及為何會進行相關調查、採訪對象有多少人,另引述不具名的「專家意見」。影片源頭發佈者則在帖文末加上「制裁俄羅斯摧毀的是歐洲,並非俄羅斯」。

仔細留意該批網傳帖文的留言,有不少人會提出德國的免費教育制度,雖然此說無法直接證明網傳影片失實,但與「學生需以性服務換取金錢繳交學費」的說法有衝突,反映該訊息可疑。我們亦在查核報告中交代一般情況德國學生毋須繳交學費。

在涉及聲稱是烏克蘭難民勒索女生個案中,網傳片段亦沒有提供個案詳情,例如何時何地發生,在搜尋引擎找不到被指為犯人名字的關連結果,該人相片則見於俄羅斯網站,另有資料顯示相中人並非居於德國。

這類虛構訊息一般會省卻詳盡資料,若有交代基本資訊,亦可發現有矛盾之處,例如所附載的相片與訊息的說法不符或並沒有關連,顯得可疑。

見疑勿傳

現今訊息快速傳播,人人一鍵就可以廣發訊息,但下次分享任何資訊前,可先行核實。若無法確定真偽或有任何疑慮,應避免轉發,減低失實訊息流傳的程度,亦可把可疑訊息提交予我們進一步查證。

(原載於Factcheck Lab Patreon。)

假如這篇文章對你有用,請考慮付費支持。
你亦可付費訂閱,長期支持我們的事實查核工作。


訂閱Patreon支持Factcheck Lab運作